宜城教育資源網(wǎng)m.142o7w8l.cn清朝--陳于王《題桃花扇傳奇》
玉樹歌殘跡已陳,南朝宮殿柳條新。 福王少小風(fēng)流慣,不愛江山愛美人。
孔尚任的桃花扇傳奇,共有四十出戲,是描寫明末亡國遺事,主角是江南名士侯方域與秦淮名妓李香君。這首詩是在諷刺福王的昏庸。“不愛江山愛美人”常用來諷刺當(dāng)政者只知愛戀美人而不顧國事,這與“江山情重美人輕”的意思恰好相反。 “桃花扇”真跡考 張一民 孔尚任《桃花扇》,是借侯方域與李香君的“離合之情”,寫出南明一代的“興亡之感”。 該劇以弘光王朝的覆滅為背景,以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愛情故事為主線,用一把扇子來引針密線,穿插劇情。這把扇子原是侯方域和李香君定情信物,由于他們拒絕閹黨余孽阮大鋮等人的籠絡(luò)而遭到迫害,以致侯倉皇避禍,逃離南京,李因拒絕與阮大鋮一黨的撫臣田仰逼婚,而倒地撞頭,血濺扇面。名士楊龍友在扇面上用血跡鉤染成折枝桃花。因而取名為“桃花扇”。李香君即托人寄此扇給參與抗清活動的侯方域,以表心跡。清兵南下,南明覆亡,侯方域聞訊香君逃出宮中,即持扇相尋、二人在棲霞白云庵重逢,但國破無以為家,他們撕裂桃花扇,一個入葆貞觀為尼,一個去采真觀學(xué)道。作者將劇名即題為《桃花扇》,可見是別具匠心,十分貼切。 據(jù)孔尚任在《桃花扇》“凡例”中說:該劇于“朝政得失,文人聚散,皆確考時地,全無假借。至于兒女鐘情,賓客解嘲,雖稍有點染,亦非烏有子虛之比”。那么,在歷史現(xiàn)實中,真的有這把“桃花扇”嗎?以前,筆者一直持懷疑態(tài)度,認(rèn)為這是作者的藝術(shù)創(chuàng)作,虛構(gòu)的成分較多。最近我在數(shù)據(jù)庫里看到一些相關(guān)的文獻(xiàn)資料,透露出在歷史現(xiàn)實中確存有“桃花扇”真跡的信息。雖然這些資料比較零碎,但經(jīng)過一番梳理,改變了我原來的看法。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《明清遺書五種》收有清人陳重《花著龕詩存》,里面有一首題為《閱桃花扇傳奇》的詩: 一卷烏絲格,千秋勝國悲。 金輪羅織獄,元祐黨人碑。 曲比清芬誦,名同青史垂(書中有先七世祖處士公入獄事。) 板橋留合壁,扇底記曾窺。(原扇存振齋從兄處,并另有一扇畫香君小像。香君母貞麗,有為先處士公畫扇一柄,遠(yuǎn)山一角,絕似云林,款書:“定生詞宗”。字亦淡雅有致。下署“貞麗”二字,蓋一小印,印泥鮮艷如新,存可齋從兄處。) 燕都離亂後,江左又期年。 嗚咽秦淮水,風(fēng)流燕子箋。 尚書工顧曲,天子夢游仙。 一代興亡事,收來付管弦 按:該詩作者陳重,字小蕃(或稱“筱帆”),商丘縣人。咸豐二年舉人,官天津海防同知。他是《桃花扇》劇中人物陳貞慧的七世孫。陳貞慧字定生,江蘇宜興人。明代萬歷間廩生,與冒襄、侯方域、方以智并稱為明末“四公子”,因與“復(fù)社”名士吳應(yīng)箕等草《留都防亂揭》攻擊阮大鋮而名振一時,大鋮假他事陷陳貞慧入獄。大鋮敗,始脫歸。明亡后,隱居不出,足不入城者十余年,其表揚抗清人物的散文,感情深沉悲痛,后人輯刻其遺著為《陳處士遺書》。陳貞慧生有五子,其第四子陳宗石、字子萬,與長兄維崧才名相埒,一時名公卿皆折節(jié)下交。顧連蹇不得志,就試于京兆,援例選黎城縣丞,后升安平知縣、戶部主事。由于陳貞慧與侯方域有患難之交,雙方為子女訂下婚約。陳宗石十四歲即奉父令入贅侯府,其子孫遂占籍商丘,得以收藏侯方域、李香君留存下來的遺物,其中就有兩件畫扇:一件是楊龍友鉤染的“桃花扇”、一件是繪有“香君小像”的扇子,曾保存在陳重的從兄陳振齋處。還有一件是陳家自己流傳下來的香君養(yǎng)母李貞麗為陳貞慧繪的山水畫扇,則保存在陳重的另一從兄陳可齋處。陳重在寫這首詩的時候,這三把扇子雖未經(jīng)他保管,但曾親眼所見,所謂“板橋留合璧,扇底記曾窺”,留給他的印象還是很深的。 陳重的詩注也不是一家之說,清乾隆時著名詩人王文治有《題薛素素自寫小照為陳伯恭太史二首》: 一、 清簫畫里欲黃昏,風(fēng)景依稀認(rèn)白門。 休話當(dāng)年金粉事,板橋秋雨沒苔痕。 二、 香君小像斷紈存,扇上桃花若有魂。(伯恭令叔澂道人藏有李香自寫小照) 惆悵南都風(fēng)月稿,只今收拾付梁園。 按:王文治字禹卿,號夢樓,江蘇丹徒人,乾隆二十五年進(jìn)士,官侍讀。擅書法,精鑒賞,工詩詞,著有《夢樓詩集》。這兩首詩收在《詩集》卷十四。詩是寫給陳伯恭的,陳伯恭名崇本,號榕園,為乾隆四十年進(jìn)士。曾官宗人府府丞,署副都御史。他是陳宗石的重孫。陳宗石有兩個兒子:長子履中(字執(zhí)夫),次子履平(字勉夫),俱官科道京卿。陳伯恭為履中孫,江西巡撫陳淮(字望之)子。因其善書畫,精楷法,深于唐人碑版,收藏圖籍甚富,與愛好書畫的王文治交往甚密,王詩所題第一首《薛素素自寫小照》應(yīng)該是他的藏品。但第二首題《李香君小像》則是其“令叔澂道人”的藏品。所謂“澂道人”名陳濂,字澂之。為陳履平子,陳淮從弟。乾隆三十一年進(jìn)士,官編修,未館選時與王文治同居京師,互為師友,關(guān)系非同一般。王文治將其女兒許配給陳濂的第三子陳杲(嘉慶六年進(jìn)士,官編修)。因此,他曾多次到商丘,在陳府看到過陳于庭、陳貞慧、侯朝宗、吳次尾、冒辟疆等諸先民的遺跡。又得以鑒賞到李香君、薛素素等人的自寫小照,即留下題詩。據(jù)詩中 “香君小像斷紈存,扇上桃花若有魂”等句分析,王文治看到的“李香君自寫小照”,是畫在紈扇上的,應(yīng)當(dāng)就是陳重《閱桃花扇傳奇》詩注中所提到的畫有“香君小像”的那把扇子。這就證實了陳重所言不虛,“桃花扇”真跡當(dāng)與此扇并存在商丘陳氏家中。 又有晚晴桐城人張祖翼撰《清代野記》,在《雁門馮先生紀(jì)略》一章中透露出項城袁文誠曾向同僚出示過“桃花扇”。文曰: 項城袁文誠過臨淮,遣人以卷子索勤恪(喬松年)題詠,乃明季李湘君桃花扇真跡也。扇作聚頭式,但余枝梗而已,血點桃花,久已澌滅,僅余鉤廊。后幅長二丈余,歷順治至同治八朝名人題詠迨遍。勤恪命公(馮志沂)詠之,公曰,“言為前人所盡,”但署觀款以歸之。予時年尚幼,寶物在前不知玩覽,可惜也。侯與袁世為婚姻,故此卷藏袁氏,今不知存否? 按:袁文誠名保恒,字小午。河南項城人。原漕運總督袁甲三之子。道光末年進(jìn)士。曾隨父鎮(zhèn)壓太平軍,參加毫州、懷遠(yuǎn)諸役,后從左宗棠鎮(zhèn)襄辦轉(zhuǎn)餉事宜。歷官至內(nèi)閣學(xué)士,戶部、吏部、刑部侍郎。光緒三年治賑河南,卒於任上,謚文誠!疤一ㄉ取焙我阅艿皆:闶掷?張祖翼說是“侯與袁世為婚姻”故,而實際上袁寶恒的繼母為商丘陳氏女。在《項城袁氏家集·母德録》中,有袁寶恒、袁保齡泣血敬述的《陳太夫人行述》,稱:“先繼慈姓陳氏,商丘太學(xué)生贈翰林院編修諱□公女,生長名門,博稽群書,識大體,明大義!笨上У氖,《行述》中于陳太夫人父諱沒有刊印出來。但依據(jù)袁保恒的行年,和陳氏子孫的履歷,大致可推測陳太夫人的父親(也就是袁保恒的繼外祖)為陳宗石的來孫陳壇。壇字晴宇,號約齋。道光十五年(1835)進(jìn)士,散館授編修,任禮科掌印給事中、福建道御史。道光間,任順天同考官,會試同考官,湖南學(xué)政。工書。其祖陳杲,為嘉慶六年進(jìn)士,其父陳焯,為嘉慶十六年進(jìn)士。其曾祖即陳濂也。陳壇的女兒為父母所鐘愛,一直慎選良匹,待字二十四年才嫁給袁甲三。有了這層關(guān)系,袁寶恒才得以將“桃花扇”真跡拿出來示人,安徽巡撫喬松年和按察使馮志沂也幸成為目睹者。張祖翼年幼時曾隨出任安徽巡撫幕的父親赴皖,并受業(yè)于馮志沂,他在馮的公署住了二年,亦有幸成為旁觀者,雖然他不知玩覽,但卻留下深刻印象,所以《清代野記》才有了這段趣聞。 再有就是號稱民國四公子之一的張伯駒曾以筆名“叢碧”在《春游紀(jì)夢》中發(fā)表《崔鶯鶯墓志銘與李香君桃花扇》一文,稱: 余二十余歲時,即聞岳武穆書《出師表》與楊龍友畫李香君之桃花扇,同在項城袁氏家(為袁保恒之嫡支,非袁世凱之一支)。后知武穆書《出師表》確在袁氏家,與《滿江紅》詞皆明人所偽,是以書體近祝允明。桃花扇則不在袁氏家,仍藏壯悔后人手,曾持至北京,故友陶伯銘見之。扇為折疊扇,依血痕點畫數(shù)筆。扇正背,清初人題詠無隙地。以紫檀為盒,內(nèi)白綾裝裱。綾上題亦遍。伯銘極欲購藏,而索價五千,無以應(yīng),持去。再訪之,人已不在,扇迄今無消息,恐此二尤物,已均流入日本矣。 按:如張伯駒所說,“桃花扇”雖未藏在項城袁氏家,但曾在袁保恒手上出現(xiàn)過,正因為他曾經(jīng)向同僚征索過題詠,社會上才會有“桃花扇”在項城袁氏家的傳聞。但張伯駒稱其“仍藏壯悔后人家”的說法卻不夠嚴(yán)謹(jǐn),實際上還是藏在商丘陳氏家。1986年5月5日《中國書畫報》發(fā)表了趙前的《張伯駒目睹桃花扇》說:“明末‘桃花扇’,由錢壯悔后人收藏,民國初年曾攜北京。”尚起興在《商丘文史資料》第三期上發(fā)表文章說:“錢壯悔”是個化名,其實為商丘陳實銘。陳實銘之子在1949年前夕也曾說過:“那把桃花扇還在俺陳家,只是桃花已經(jīng)變成黑色了!笨缄悓嶃懽州釋O,號踽公,光緒丁酉(1897)拔貢,曾任山東費縣、臨朐縣知事、直隸同知。他是陳重的次子,收藏在天津師范大學(xué)圖書館古籍部的清鈔本《花著龕詩存》內(nèi)署“商丘陳重小藩著”撰,后有“次男實銘”識語。又陳重寫的最后一首《追往行八十韻》詩下有陳實銘補(bǔ)注:“此先大夫絕筆也。是詩作於光緒庚寅冬閑,辛卯正月遂棄諸孤。宣統(tǒng)二年正月,次男實銘泣志!。陳實銘之所以化名錢壯悔,目的是為了遮人耳目,以保護(hù)“桃花扇”這件珍貴文物不至于流失。既然陳實銘保存過“桃花扇”,那么“桃花扇”應(yīng)當(dāng)是由他父親傳存下來的,為什么陳重在詩中說是“扇底記曾窺”?又在詩注中強(qiáng)調(diào)原扇存兩位從兄(當(dāng)是陳杲、陳焯的子孫)處,既然如此,此扇怎么又會到了他的手里?我想這與商丘陳氏所遭一場劫難有關(guān)。咸豐三年(1853),太平軍入河南,歸德不守,陳氏闔門殉難,惟有陳重在京城為官就免,待事態(tài)平息后,陳重回商丘重建陳氏家業(yè),繼承了陳氏全部家產(chǎn),“桃花扇”真跡也就自然而然地到了他的手里。另,樊增祥有[菩薩蠻]《梁髯屬題葉南雪所摹李香君小像》,詞中有注:“桃花扇舊藏陽羨陳氏;浄酥畞y委於兵火。”指得就是這場劫難,而“委於兵火”之說不實,或是陳氏家人為保護(hù)此扇故意放出風(fēng)來遮人耳目,張伯駒后來聽聞扇已“流入日本”的傳言亦是如此。 從以上對幾則有關(guān)“桃花扇”真跡的詩文材料進(jìn)行梳理和考證,從表面上看,這些材料很零碎,出現(xiàn)不同時期不同作者之手,但有內(nèi)在聯(lián)系,可以互為補(bǔ)證,形成證據(jù)鏈。通過對這些材料的分析,筆者認(rèn)為,“桃花扇”一直存放在商丘陳氏家族中,曾在陳宗石、陳履平、陳濂、陳壇、陳振齋、陳重、陳實銘等人的手里出現(xiàn)過。它雖然時隱時現(xiàn),但傳存脈絡(luò)有序,遞藏痕跡清晰,它客觀地存在于歷史現(xiàn)實中。 宜城教育資源網(wǎng)m.142o7w8l.cn |